只是儒家看到,在仁爱实际落实的过程中,人类感情由亲而疏、由近及远,存在着自然减弱的经验事实。
要知道,如若世俗生活彻底失去超越维度的价值指引,则终将遁入价值虚无。这无疑是把思想视为一种无源无本的概念游戏,而不能揭示思想产生和变迁的实情。
[16](美)斯塔夫里阿诺斯:《全球通史:从史前史到21世纪》(上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5年,第260页。[40] [宋]程颢、程颐:《二程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81年,第577页。[①]据此,针对性地阐明两宋儒学的开新面向,正是进一步理解儒学现代转向发端的必要工作。[42] 第一,就知的工夫言,从北宋周敦颐的主静,张载的大其心。事实上,时至今日儒学的现代转型依然没有完成,所以两宋以来的儒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新旧掺杂的过渡性,这其实也恰恰表明现代儒学与传统儒学具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,甚至更进一步说,现代性儒学的萌生就是一种传统儒学自身的孕育和发展。
郭萍,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。[18]在此期间,一向不为汉唐儒家重视的孟子,也因其极富独立精神的思想而一跃成为宋儒推崇的对象。总结来说,尽管《彖传》《象传》《文言》和《系辞》解释《周易》的方法和途径有异,但在占辞的德义化和哲理化这个大方向上,它们却是殊途同归的。
一般认为该卦由泰卦(乾下坤上)变化而来,三人指泰卦下卦的三个阳爻,乾变为兑,损一阳爻。又《系辞》云: 爻象动乎内,吉凶见乎外,功业见乎变,圣人之情见乎辞。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个多层次的链条中,辞实在是处于最外围的位置。
言行,君子之枢机,枢机之发,荣辱之主也。《文言》在解释的过程中,采取了以义释利的办法,提出利者,义之和也的说法,并进一步把利引向利物,从而足以与义协调起来。
从春秋时期开始,如前引穆姜解释元亨利贞的例子,占辞已经开始了德义化的进程。显示和告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间接的,一个则是直接的。但再向外延伸的话,又随着言一起通到象和意。随卦是随,元亨利贞,无咎。
《系辞》虽然没有提到比和兴,但其理解方式是一致的。立体地来看,意义的呈现者应该有两级,第一级是象,第二级才是辞。[2]它们不是对某一爻的说明,所以不能被看作爻辞。[9]另一方面,在历史上关于它的解释是如此之多样而丰富,让读者有既兴奋又无所适从的感觉。
如潜龙是德之未彰,飞龙是德之广大等。子贡曰:夫子他日教此弟子曰:德行亡者,神灵之趋。
这种解读当然与乾卦和天的联系有关,因为在此之前,天曾经被看作是万物的根源和主宰。这里的其字,是指象而言。
《彖传》说: 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,乃顺承天。所谓彖和爻,从下文来看,应该是彖辞和爻辞的简称。按照《易传》的理解,文字很大的特点是它的指向性,所谓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也。大丈夫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唯义所在之说,[14]把信贬低在义之下。尽管如此,读者仍然不得不感叹于《彖传》作者的创造性阅读。但仁义等儒家核心价值和《周易》的连接,固然可以寻找到卦象的基础,如先通过把奇偶两画理解为刚柔,然后再间接地与之嫁接。
如作为卦爻辞的吉凶的根据是失得之象,悔吝的根据是忧虞之象等。元先是被解释为长,并和善联系在一起,于是和诸德之首的仁发生了关联。
大哉乾乎,刚健中正,纯粹精也。易曰:其亡其亡,系于苞桑。
根据朱熹在《周易正义》中的说法,此处的而微显阐幽应该读为显微而阐幽,句式上正好和彰往而察来一致。《庄子》认为可以言论者,物之粗也,[6]作为意义世界根源的道是无形无象,因此也不可言,无法言。
但是《易传》在整体上把信看作是重要的品德,先看《系辞》中的如下说法: 易曰: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。事实上,在另外几个同样出现元亨利贞卦辞的卦中,解释就走向了另外的方向。其一是孟子反复强调的仁义礼知,其二是由仁义礼知信所构成的五常观念。《象传》的解释很简单,只是其子和之,中心愿也。
在此路向的引导之下,义、礼、信等重要的德行都被容纳到易学的系统之中。如以德施普也来解释见龙在田,具有明显的化位为德的特点。
在这种理解之下,卦爻辞的弹性就会被充分地展现出来。易曰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,君德也。
就其辞的部分来说,主要包括卦辞、爻辞和用辞三部分。史曰:‘是谓艮之随,随其出也。
开而当名辨物,正言断辞则备矣。同时,由于这是针对乾卦的解释,也为仁义与天道的连接提供了可能性。可是孔子为什么会发生一个很大的转变,老而好《易》呢?孔子的回答是: ……察其要者,不诡其德。《文言传》似乎特别注重君德,体仁足以长人,表现着儒家政治的理想,与孟子的仁政说也若合符契。
言行,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,可不慎乎。敬畏是敬畏其代表的深厚传统和无法绕开的问题,利用则是利用其显赫的身份和广阔的解释空间。
这种依赖关系在历史上被称为象辞相应之理。象的作用在于显示,这也是《系辞》反复论述的,但辞的功能则是告诉。
穆姜这里对元亨利贞的说明很明显已经摆脱了简单的占筮范畴,而进入到德义的领域。男女媾精,万物化生以及夫乾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